柠比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比分

文章内容

伦敦奥运会参赛选手_伦敦奥运会82岁老人

tamoadmin 2024-08-13
1.刘翔他原来是干什么的?他后来怎么被选中成为跨栏的2.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的经典回放3.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抬会旗入场的人,都是谁4.那些年奥运会的感人励志故

1.刘翔他原来是干什么的?他后来怎么被选中成为跨栏的

2.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的经典回放

3.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抬会旗入场的人,都是谁

4.那些年奥运会的感人励志故事十篇

5.陈若琳:父母离异妈妈出国爸爸再婚,由外公外婆培养出的奥运冠军

刘翔他原来是干什么的?他后来怎么被选中成为跨栏的

伦敦奥运会参赛选手_伦敦奥运会82岁老人

刘翔以前是田径运动员,1999年在孙海平的争取下,练习跨栏。

1999年3月,在孙海平的全力争取下,刘翔回到了二少体练习跨栏,并进入一线队伍。从此刘翔与师傅孙海平结缘,最终创造了12秒91的神话。

1999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在上海莘庄举行,刘翔以14秒19取得第四名,冠军被刘翔当时的师兄曹靖获得。1999年5月,刘翔参加河南少年锦标赛,以14秒56夺冠。

扩展资料:

刘翔,1983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栏运动员。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得冠军。2006年,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保持13年的世界纪录夺冠。

2012年6月,世界110米栏排名第一,刘翔时隔五年后重登榜首。2012年8月7日,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因伤结束奥运比赛。2015年4月7日下午,刘翔在微博正式宣布退役。

参考资料:

刘翔-百度百科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的经典回放

2012年7月28日 ,英国伦敦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在这一刻成为了欢乐的海洋,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这里正式举行。来自204个国家及地区代表团、数万名观众汇聚与全球数十亿电视观众一同见证这一盛事。

现场灯光变暗了,雷德格雷夫在500名参与过奥运建设的工人的夹道欢迎下,来到七个青年面前,将火炬交给他们。七人轮流传递火炬,绕场一周,紧张的时刻到了!随后,其余六人也各拿到一根火炬然后点燃。七名手持圣火的年轻人跑道主火炬塔,点燃一个个红色花瓣。燃烧的红花瓣汇聚成一个大圈,象征奥运团结。支撑花瓣的“茎”通过机械慢慢升空,汇聚成一团火焰,伦敦奥运圣火点燃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伦敦碗倾情上演,当时奥运会主火炬坐落于“伦敦碗”的正中央。为了向1948年伦敦奥运会致敬,同时也是避免主火炬影响到即将到来的田径赛事,组织者决定将主火炬转移到“伦敦碗”的大钟旁边。在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主火炬居然熄灭了。

正常的逻辑,奥运会主火炬应该在整个赛会期间一直保持点燃的状态。英国当地时间周日晚23:14,伦敦奥运会的主火炬却熄灭了。伦敦奥组委传媒总监布洛克-道伊尔表示,“为了将主火炬迁移到‘伦敦碗’的另外一个位置,我们不得不将其熄灭。” 按照道伊尔的说法,圣火其实并未彻底熄灭,“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奥运火种,将暂时被保存在火炬传递时曾经使用过的火种盒内。等待迁移工程完工以后,主火炬将会被再次点燃。”

这并非是本届奥运会主火炬第一次引来外界非议。在开幕式中,主火炬处于“伦敦碗”的正中央,加之其本身高度有限,从“伦敦碗”场外,人们无法看到神圣的主火炬。 此次迁移位置之后人们依旧无法从场外看见主火炬熊熊燃烧的情景。在过往的绝大多数奥运会中,人们能够从主体育场外轻易的看到主火炬,伦敦主办方的这一设计,招致了外界的一致批评。 高达8米的奥运主火炬在移动过程中被熄灭,工作人员将其从场馆中心搬至边缘后于30日重新点燃,期间火种保存在火炬传递的提灯里。

太多游客抱怨看不到主火炬,伦敦奥组委决定,将主火炬“搬家”,为成功转移,奥组委官员透露,他们决定暂时将主火炬熄灭。搬家成功后,主火炬重新被点燃,为此,奥组委还举行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点火仪式:伦敦1948年、2012年两届奥运 火炬手82岁的奥斯丁·普雷福特用火炬从灯内取出火种,重新点燃了主火炬。

2008年8月8日北京———最昂贵奢华的开幕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现出震撼的中国历史不同,壮观的开幕式和焰火表演令人称奇,数十位国家***出席了被称为奥运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开幕式,在国家体育馆中心区的人流达16万人,并且全世界有四十亿观众收看了开幕式转播。

体操王子李宁变身“空中飞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体操王子李宁举着火炬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

在空中奔跑的李宁来到主火炬塔旁,用手中的火炬缓缓照亮了“祥云画卷”,将奥运圣火在世界角落传递的感人瞬间一一重现,而人类的奥运之梦也随之展开。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抬会旗入场的人,都是谁

2012年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护旗手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拳王阿里

埃塞俄比亚长跑格布雷西拉西耶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迪马赫-德布维

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伊姆

著名环保主义者马里亚-席尔瓦

潘基文阿里任奥运护旗手 16年后又见颤抖的拳王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伦敦奥运正式开幕,在开幕式演出、代表团入场仪式后,奥林匹克会旗在万众瞩目中被抬进体育场。而这次护旗手不同以往各界奥运会,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拳王阿里在内的护旗手,打破了只由体育届人士担任奥运护旗手的格局,英国人用这样的安排再次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北京时间27日刚刚在伦敦完成了火炬传递,并且对外宣布肯定将出席奥运开幕式,只是没想到他是以这样一种身份参与到奥运中来,他身穿一袭白衣,和其他7名护旗手一起,抬着奥运五环旗缓缓走近体育场,留下的则是全世界的惊讶。  拳王阿里则给出了另一层感动画面,遥想16年前,1996年的亚特兰大,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阿里,用颤抖的手点燃主火炬一幕感动全世界亿万人,更是成为奥运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而今天,当8位护旗手将五环旗抬进体育场后,70岁的阿里再次成为奥运体育场内的焦点,他作为运动员特殊代表跟五环旗站在一起,尽管他走向奥运五环旗的步履都已非常艰难,但这一幕,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精髓魅力,那就是坚持。  除了潘基文和阿里,其他护旗手还有埃塞俄比亚长跑格布雷西拉西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迪马赫-德布维,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伊姆,著名环保主义者马里亚-席尔瓦,放弃了只由运动员担任护旗手的传统,伦敦奥运会五环旗入场的这一刻,本就已经创造了历史。

那些年奥运会的感人励志故事十篇

奥运会励志故事(一)

 标枪王国”的神话——雅尔维宁,一位来自标枪王国——芬兰的标签选手,从小立志要成为奥运会标枪冠军。不过,他在少年时的成绩不理想。在全国中会上得了个倒数第一名,彼二人讥笑,并认为他自不量力。但是他不在乎,从失败中奋起,不断进行高强度训练。终于在1932年第xx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以72.71米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不仅折桂,而且把原来的奥运会纪录提高了6米之多。

 奥运会励志故事(二)

 为祖国而战——“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结束比赛的。”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在带伤跑完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时如是说。约翰?阿赫瓦里在比赛过程中严重摔伤,但他要坚持完成比赛。它远远落在别人后面,跑进体育时,只剩寥寥数位观众。余下的观众为他齐声欢呼,把他们所有的支持都给了这位绷带已浸满鲜血的运动员!

 奥运会励志故事(三)

 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许海峰,以为让中国人值得骄傲的选手!他曾下乡当过知青,他曾做过供销社的营业员,他曾梦想成为军人却一次次失败,他曾因为年龄大而被拒绝参加省射击队。但他用自己的实力在省运动会上夺得了射击冠军,并把省纪录提高了26环。他又以自己永不言败的精神为国家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正如他所说:“我生在农村,除非没有给我机会,给我机会我一定成功!”

 奥运会励志故事(四)

 那是2001年11月广东的九运会,刘翔的奶奶因为胰腺癌在那个时候已经快不行了,但老人家因为一桩心事未了,她要等着孙子刘翔拿全运会金牌。在决赛的那天,刘翔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他一直在祈祷,能够以一块金牌献给奶奶。但那个时候刘翔并没有绝对的实力,他的师兄陈雁浩是他大的对手,但刘翔最终以0.06秒的微弱优势获得了冠军,他跪倒在终点,头向地磕了三次,他是在告诉奶奶自己获得了金牌。而他的奶奶没有等着他回到上海就去世了,但让老人家高兴的是已经知道刘翔获得冠军。

 奥运会励志故事(五)

 8月2日的奥运赛场上,92年来年龄的奥运参赛选手就将亮相。法华津宽将代表日本参加马术盛装舞步的比赛,这位71岁的爷爷级选手说,支撑他的并不是对于金牌的渴望,而是对运动的狂热。

 追溯历史,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64年,当时他代表日本队参加了马术场地障碍赛的角逐。遗憾的是,由于骑术欠佳,他只获得了第40名的成绩。法华津宽之后的历程很励志——他在随后的24年都没能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直到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这位日本选手才再次获得参赛资格,但由于马匹检疫不合格而未能前行。2008年,法华津宽如愿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今年,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伦敦。

 奥运会励志故事(六)

 37岁的老将,12岁孩子的妈妈,熟悉体操的人都会记得“常青树”丘索维金娜。丘索维金娜8月5日参加伦敦奥运会跳马决赛,这是她的奥运绝唱。六次参加奥运会的体操元老这次没能带走奖牌,但无疑留下一个久久流传的故事。

 回顾丘索维金娜的体操奥运历程,前后跨度20年。1992年她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斩获奖牌,首战告捷。2002年,她的儿子阿利舍罹患癌症,多年以来,体操既是丘索维金娜的生活依赖,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她曾对儿子阿利舍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无论是不舍,还是不忍,丘索维金娜这次真的要退役了。至于没能问鼎奖牌,丘索维金娜并不失望。“我对自己的比赛很满意,”丘索维金娜赛后说。这是8月5日,丘索维金娜在伦敦奥运会女子跳马决赛中。最终她获得了第五名。

 奥运会励志故事(七)

 中国选手董栋在3日奥运会男子蹦床比赛中击败俄罗斯“黑马”尤沙科夫夺得金牌,实现蹦床大赛的“大满贯”。奥运会和世锦赛双料冠军陆春龙战胜伤病获得铜牌后,激动流泪。他表示自己的目标本来就不是金牌,而是战胜自己。

 奥运会励志故事(八)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

 7岁开始练习乒乓球的帕蒂卡,在乒坛创造了许多奇迹,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奥运会励志故事(九)

 林丹兴奋庆祝金牌时,李宗伟气喘吁吁坐在地上,豆大汗珠一滴滴往下流。教练想要扶起他,但李宗伟没动,因为腿还在隐隐作痛,他只想多歇一会。接受央视访,李宗伟说到:“五场比赛,我每一次都是吃止疼药在打比赛。我已经做了我的全力去拼。”

 奥运会励志故事(十)

 与孙杨、叶诗文、焦刘洋的辉煌相比,曾经贵为中国泳军一哥的吴鹏无疑是此间最为失落的人。而在教练迈克?波顿看来,性格里缺少霸气似乎已经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

 尽管赛前一再豪言要挑战菲尔普斯的霸主地位,但在男子200米蝶泳复赛中,1分55秒65的成绩却使其最终无缘决赛。要知道,奥运会前数次战胜菲尔普斯等名将的经历的确使其具备了创造历史的资格。

 对此,就连吴鹏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难掩失望的他坦言:“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谈起接下来的生活,吴鹏说:“会回到美国继续训练,顺便读书,还要准备明年的全运会。可能全运会之后会结束自己的游泳生涯。”

陈若琳:父母离异妈妈出国爸爸再婚,由外公外婆培养出的奥运冠军

文 | 糖果果

29岁的陈若琳成为国家队教练一员,并出任全红婵的教练。

这么年轻就当上教练,陈若琳到底能不能胜任呢?

别看人家年纪小,5岁学跳水,14岁拿世界冠军,16岁拿奥运冠军,连续参加3届奥运会,夺得5枚奥运冠军。退役后读大学当了裁判,她的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地丰富了。

其实,陈若琳的人生其实十分不易,3岁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哥哥远走加拿大,父亲后来也再婚成家,她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宠爱,是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被过继给舅舅当女儿。

一起去看看陈若琳风光背后的艰辛故事。

1992年12月12日,陈若琳在江苏南通出生。她是家里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爸爸叫成勇金。

可陈若琳为什么不姓成呢,她随的又是谁的姓呢?

原来,到了陈若琳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陈若琳既没有跟母亲,也没有跟父亲,母亲带着陈若琳的了加拿大定居,很少再回来,父亲后来也再婚了。

陈若琳是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她的外公叫唐诗,外婆叫陈桂英,陈若琳跟着正是外婆的姓氏,最后陈若琳被过继给了舅舅,但主要还是由外公外婆照顾。

所以陈若琳喊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在陈若琳奥运夺冠出名后,每次接受访时,她都会称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下文我们也称两位老人为爷爷奶奶吧)。

爷爷奶奶就像是陈若琳的父母一样,对她的疼爱远超于她的父母,但是爷爷奶奶也不会一味地溺爱她,相反地, 爷爷对陈若琳非常严格,这才成就这位“五金王”奥运冠军。

陈若琳是怎么走上跳水道路的呢?

据她自己的介绍说,小时候的她体弱多病,是医院里的常客。

爷爷觉得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在陈若琳3岁左右,爷爷就带着她去体校见了体操教练,教练一看这年龄也太小了,让他们爷孙俩过两年再来。

体校进不了,那就自己来。

于是爷爷每天骑着自行车,让陈若琳跟在他后面跑,陈若琳说,她几乎跑遍了南通的大街小巷,最远的时候跑过10公里。

在陈若琳4岁的时候,爷爷送她去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学游泳。

这一决定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陈若琳差不多5岁的时候,有一次去体校游泳,遇到了跳水教练高峰,就被这位教练拉去学跳水了。原本家人只是想让陈若琳强身健体,没想到她居然喜欢上了跳水这个项目。

后来有一次家人带着陈若琳去上海看比赛,坐在看台上的陈若琳看着跳水运动员们在空中优美翻腾的身姿,十分着迷, 她告诉家人,自己一定要好好练跳水,拿冠军。

从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嘴里说出这样的话,很多人可能都会一笑了之,但是陈若琳的爷爷奶奶却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掏出了家底花钱让陈若琳参加江苏省少儿体校的短期代培生。

在业余体校练了不到两年,陈若琳就脱颖而出被江苏省少儿体校选中。

她是出了名的能吃苦,天还没亮就起床去跑步,受了伤照样继续练。

7岁那年,在少儿体校当代培生的她,有一次在训练中左手不慎骨折,可是石膏只绑了两个星期就拆掉了。因为有一场很重要的比赛,如果成绩好的话就能进入省队。

拆了石膏之后,教练发现陈若琳的左手是弯的,为了让它变直一些,教练就拿一个箱子,让陈若琳把手放在上面,然后教练一屁股坐上去,陈若琳痛得撕心裂肺地叫。

她硬是忍住疼痛参加训练,并取得了好成绩,顺利成为省队的一名队员。

进入省队之后,陈若琳离开了爷爷奶奶到了南京参加训练。

爷爷奶奶会定期去看她,每次去的时候,奶奶都会带她去吃好吃的。而每次看到陈若琳在队里的魔鬼训练,奶奶都忍不住偷偷抹泪。

奶奶除了心疼陈若琳受苦,还心疼她太懂事。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的陈若琳,从来不耍脾气,特别乖巧懂事,在体校和省队训练,自律性很强,不用教练操心。

而爷爷奶奶为了陈若琳,也变成了半个教练。

陈若琳参加比赛时,爷爷奶奶如果跟着去,都会带上纸笔认真做记录,陈若琳一跳完,他们就算出来她能不能得冠军了。

所有的吃过的苦都是值得的,在省队的那几年,陈若琳的成绩突飞猛进,很快就在各项比赛中脱颖而出,吸引到了国家队总教练周继红的注意,被选拔到了国家队。

进入省队后,陈若琳的训练更辛苦了。

刚到省队第三个星期,她就因为训练时对自己太狠,胳膊脱臼了,参加训练的队员看到她胳膊上骨头凸出一块,赶紧喊她停下来,叫来队医给她接骨。

然后陈若琳就吊着胳膊去医院打石膏,不过陈若琳说,这一次受伤恢复得挺好,因为国家队的医疗条件非常好。

受伤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家常便饭,陈若琳也不例外,当时她最苦恼的不是伤痛,而是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对体型的影响。

为了保持体型,她开始严格控制三餐的饮食,三餐以外的东西全部戒掉,零食、甜品,连她最爱吃的奶奶包的肉粽子都不敢碰了。

2006年,14岁的陈若琳开始出现在各种国际跳水赛事上,并且将多个世界冠军奖牌收入囊中,让大家认识了这个秀气的女孩。

看现在的全红婵,就颇像当年的陈若琳。

2008年,16岁的陈若琳第一次出征奥运会,是在家门口举办的。她说当时得知自己可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时,就感觉像是一个大奖砸自己脑袋上一样。

不过,因为在家门口举行,给她带来的压力也不小,尤其是在参加女子单人十米台比赛时,面对的对手海曼斯又十分强劲,现场观众台上又大多是咱们国人。

好在站到十米台上后,陈若琳整个人就进入了比赛的状态,跳下去之后,她自己感觉还不错。但是从水里出来后,看到海曼斯在那里摇头时,她一度以为自己判断失误了。

在看到计分牌上的高分后她才松了一口气,其实海曼斯摇头是因为知道她已经输给陈若琳了,这枚冠军奖牌非陈若琳莫属。

在这一届奥运会上,陈若琳夺得了10米台单人跳和10米台双人跳两枚金牌。

2012年,陈若琳二度出征奥运会,在伦敦奥运会上又再度将10米台单人跳和10米台双人跳两枚金牌收入囊中。

但其实这次的两枚奖牌来之不易。

因为在参加这一届奥运会之前,陈若琳因为身体发育和伤病缠身的问题影响很大,整个人的状态很差,连十米台都不敢上,怕自己跳不动,会摔到水里。

她一度以为自己可能无缘伦敦奥运会了。

好在2011年上海世锦赛夺得冠军,给她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而2016年,则是陈若琳第三次出征奥运会。

这一年的她24岁,身上的伤病也越来越多,她心里很清楚,这是最后一次出征奥运会了。

与她搭档的刘蕙瑕当时19岁,是第一次出征奥运会,两人压力都很大。

在比赛的前一天,好多朋友发信息给陈若琳,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困扰,她干脆关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

最后,两人完成了完美的合作,拿下了双人十米台冠军。

陈若琳的奥运金牌也达到了5枚,为她的跳水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6年10月,陈若琳宣布退役。

随后她跑去人大读书,也让她体会到了当大学生的辛苦,每天都是上课写作业考试。

她说考试的感觉就像她以前参加比赛前的心情一样非常紧张,就怕自己记不住所学的知识。

在人大读了两年书,毕业后陈若琳去参加了裁判的培训,当起了裁判。

而以裁判的身份再次回到赛场上时,再看到场上比赛的选手们,总会让她想起以前的自己。

如今陈若琳以教练的身份再度回归国家队,还担任了全红婵的教练,非常令人期待。

不少网友对于陈若琳出任全红婵的教练十分有信心,奥运冠军带奥运冠军,这是跳水梦之队梦的传承啊!

陈若琳对跳水的热爱与执着、还有自身强大的自律力,以及坚韧的品格,必定会给全红婵带来积极正面的引导。

相信这一对奥运冠军组合一定会再创奇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