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比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报道

文章内容

叙利亚助攻_叙利亚对阵巴勒斯坦

tamoadmin 2024-06-10
1.6次中东战争的详细资料如题 谢谢了2.巴勒斯坦的历史3.绝杀!澳大利亚补时锁定胜局,叙利亚球员瘫倒在地!4.以色列复国的历史知道吗?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

1.6次中东战争的详细资料如题 谢谢了

2.巴勒斯坦的历史

3.绝杀!澳大利亚补时锁定胜局,叙利亚球员瘫倒在地!

4.以色列复国的历史知道吗?

叙利亚助攻_叙利亚对阵巴勒斯坦

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穆斯林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政府面临垮台。

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970-197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基督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政府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8月23日,基督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伊斯兰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基督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坚决抵制,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伊斯兰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

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政府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 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伊斯兰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民兵遭严重挫折。但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发动“”,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

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政府支持的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基督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6次中东战争的详细资料如题 谢谢了

巴以开战是有深刻的渊源的。

回眸巴以争端,已有百年历史。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巴以之间的一切恩怨、纷争乃至流血冲突,皆因争夺生存空间———土地而引起的。历史的积怨和现实的利益,酿成了老祖宗同为闪族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兄弟阋墙”。

巴以争端有其历史渊源。巴勒斯坦地区位于约旦河与地中海之间,在《圣经》中有“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肥沃热土之称。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迦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而犹太人原属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专题,图库)巴士拉地区。公元前18世纪,他们在部族领袖亚伯拉罕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路开始迁徙,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扎根于当时已有较高文明水平的迦南地,同当地的土著人和睦相处。

经过几个世纪的休养生息,犹太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国。然而,到了公元前926年,统一的以色列国一分为二,北部的叫做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称做犹太王国。两个犹太人王国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722年和586年,两个王国分别被亚术帝国和巴比伦帝国所灭。此后,巴勒斯坦地区又先后被波斯、希腊和罗马征服。直至公元135年,犹太人不甘奴隶处境,举行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流散世界各地,留下来的人数大大减少,失去了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优势。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当地居民大多皈依伊斯兰教,并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了下来。虽然流散他乡,但犹太人从来没有放弃重回故土的念头。他们一直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根”,是祖先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应许之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规模兴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踏上回归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从此,阿犹两族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土地争夺大战。

英国殖民主义的分治政策,对巴以争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以争端之初,摩擦仅仅围绕对土地的占有、草场的放牧、邻里间生活习俗的差异等小打小闹的非政治性问题,但是,自英国托管起,巴以两族的冲突就发展成了“谁是巴勒斯坦的主人”的矛盾。巴勒斯坦人是古迦南人的后裔,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自然是巴勒斯坦这块地区的主人;而犹太人则主张他们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并建立过强盛的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首先于1915年在《麦克马洪书简》中许诺阿拉伯在大战结束后建立阿拉伯国。然而,它又于1917年11月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明确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英国的两面派政策,大大激化了要保卫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和要在巴勒斯坦复国的犹太人之间的矛盾。19 47年4月,由于无力继续其统治,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在美、英、苏、法等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大会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作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并对领土作出了偏向犹太人的具体划分。根据决议,犹太人分得土地1.52万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得到1.115万平方公里,面积约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城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而阿拉伯国则因当时的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181号决议而未能成立。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阿拉伯5国发动了讨伐以色列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巴以争端从较小规模的争斗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仇怨越结越深,巴以争端也成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地区难题。

1973年10月6日,斋月初十。吃过开斋饭的开罗民众与往年一样,照例平静祥和地过着自己的斋月之夜:有的到清真寺祈祷、颂经,有的在咖啡馆里聊天……。

然而,到了半夜时分,埃及电台、电视台突然中断正常节目,开始“莫名其妙”地播放起鼓动人心的军乐。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收音机、电视机里传出埃及军队向以军发动大举进攻的消息: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枪林弹雨中强渡了苏伊士运河,冲破了被以色列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向西奈半岛腹地挺进。

一时间,开罗沸腾了!埃及沸腾了!全世界被震惊了!

这就是著名的十月战争。为了打破长时间的“不战不和”的局面,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联手,从西奈和戈兰高地两条战线对以色列发动了闪电战。

这次持续近两周的阿以大战,阿拉伯方面虽然先胜后败,但是,以军巴列夫防线一度被突破和以军开始的惨败,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阿拉伯人的士气。同时,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阿以冲突的高度重视,揭开了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的新纪元。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阿以之间可谓战火绵绵。小打小闹的流血冲突多不胜数,而规模较大的大仗就打过4次。除了作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十月战争,还有另外3次。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当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共同对付以色列。根据被阿拉伯国家拒绝的联合国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以色列5月14日宣布建国。翌日,阿拉伯5国联合出动军队对新生的以色列发动了进攻。这场战争以肢解联大181号决议分给巴勒斯坦的土地而告终,拟议中的巴勒斯坦国被以、埃、约三国分割,所以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作为胜利者的以色列又夺去了6000多平方公里;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约340平方公里;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老城,共5000多平方公里。这次瓜分使巴勒斯坦建国的梦想完全破灭,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流落到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周边阿拉伯国家,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以色列控制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剩下16万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的历史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绝杀!澳大利亚补时锁定胜局,叙利亚球员瘫倒在地!

十九世纪末的巴勒斯坦,还只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行省,但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境。80年代的犹太人第一次移民潮,遭到奥斯曼帝国的猜疑和反对,许多犹太人是通过偷渡的方式才得以进入巴勒斯坦。

到了1901年,奥斯曼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实行“小红本”政策,犹太人入境,护照及旅行证件必须交给土耳其当局,换取一个三个月的特别许可证,此证以“小红本”著称。最早一批的犹太定居者很多是通过“小红本”政策,进入巴勒斯坦,之后大量购买土地,建立定居点,开始近代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历史。

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在巴塞尔召开,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创始人赫茨尔对回归圣地(即耶路撒冷)持反对态度,他更支持英国政府提出的,在非洲的乌干达建立一个自治的纯犹太社会的提议。赫茨尔的政策导向,使得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活动的政治意味减淡了很多,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大量互助合作社性质的农庄,为将来犹太立国打下了土地、经济、组织基础。

赫茨尔去世,乌干达方案彻底失败。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与英法敌对。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许诺帮助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年底,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南部,次年底,英军占领大马士革,整个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被英国控制。但英国在占领区成立的军政府,更加看重阿拉伯人在本地区的政治作用,就开始抑制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受《贝尔福宣言》鼓舞而掀起的犹太复国主义热情无法被抑制,一小批犹太高中学生组建了犹太人自己的武装:犹太军团。这是以色列国家武装力量的源头。

1920年,英法列强达成协议,分割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当时的巴勒斯坦,由于土耳其势力的退出,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穆斯林和基督教阿拉伯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零散分布的犹太人村庄也受到攻击,这促使犹太移民开始武装保卫定居点。

随着犹太定居者人口的不断上升,犹太农庄的迅速发展,犹太社团的势力增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开始发生矛盾和摩擦。1929年,爆发了耶路撒冷事件,这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第一次大的流血冲突。在英国政府的调停下,事件暂告平息。但该事件在海外犹太人中影响很大,反而促成犹太人的新的移民潮,到1935年,巴勒斯坦犹太人总人口38.4万,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31%。阿拉伯人的焦虑日益增长,因此在1936年,爆发“阿拉伯人”大起义,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英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皮尔勋爵为首的皇家委员会在巴勒斯坦调查后,向英国政府汇报,主张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托管不可行,应该在英国主持下,建立两个分治的国家,以保障英国的利益。

该报告提议将巴勒斯坦分成三部分:

1、犹太国,占17%;2、英国保护地,包括耶路撒冷、伯利恒和连接两城的走廊。3、阿拉伯国:其余部分,包括外约旦。

此报告是以巴分治的雏形,47年联合国以巴分治的决议,最早就来源于此。但皮尔报告的建议在当时很快就被受到阿拉伯人压力的英国政府更改,继续维持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英国托管体制。

二战后,由于法西斯德国的灭犹政策,千千万万从德国人手里逃脱了死亡的犹太人,开始涌向巴勒斯坦。英国政府反对巴勒斯坦大量接纳犹太移民,出动军景镇压,犹太人的游击武装“哈加纳”、“伊尔贡”、“莱希”展开了与英国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英国政府被迫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阿拉伯人的联邦国家,遭到两方的拒绝,英国于是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仲裁。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决定,在约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英国宣布次年5月15日从巴勒斯坦撤军。不到24小时,巴勒斯坦开始流血冲突。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各阿拉伯国家开始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上是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到独立的简要历史。

报道明天的新闻的我,只有三种可能:

一、如果我不是凡人,那么我是预言家;

二、如果我是正常的凡人,那么我是骗子;

三、如果我是不正常的凡人,那么我在胡说。

时代论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是这里的原住民阿拉伯化的结果,并非是入侵者的后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什么时候进入巴勒斯坦(《圣经》里叫迦南),我尽我所知,在此卖弄一下,学识浅陋,斑竹见谅。

《旧约》里犹太人的第一个进入迦南的祖先是亚伯拉罕,他是从也门迁徙到迦南的,但是没超出四代,他的子孙便因为饥荒的缘故,去埃及了。如果按照《圣经》的说法,其实,也门也应该是以色列的。但犹太人复国,并没有对也门提出哪怕一丁点要求。

第二次进入迦南,是摩西,但摩西到死也没到达目的地,是约书亚完成了这个事业。约书亚之后,经历过士师时代,到大卫王建立以色列国,犹太人一直在与迦南的原住民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非利斯人(巴勒斯坦的名称就来源于这个民族),比较著名的故事包括参孙、少年大卫击杀巨人歌利亚,都与犹太人与非利斯人的斗争有关。

那么非利斯人有没有权利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迦南的各个民族并没有因为大卫王以色列国的建立而被彻底灭亡,他们的后代在以色列分裂灭亡以后,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时候的巴勒斯坦人,是处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闪族人,闪族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称。

东罗马帝国统治巴勒斯坦的时期,巴勒斯坦是叙利亚省的一部分,主要以叙利亚土著闪族人为主,只有耶路撒冷比较希腊化。这时的巴勒斯坦,主要以犹太教徒和叙利亚教派基督徒为主。635年,“真主的宝剑”哈立德征服叙利亚,开始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化,直到19世纪末,这里都是伊斯兰教徒的世界。十字军东征,曾短暂地统治过巴勒斯坦,但时间很短,就被萨拉丁摧垮。

犹太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们两千年中,顽固地保持他们的宗教传统和独立民族性,他们同时代的民族,早就被同化成阿拉伯人了。而犹太人还能够在两千年后,回到巴勒斯坦,重新建立他们的国家,值得敬佩。

补充一点,犹太人实际上和阿拉伯人属于同一种族:闪族。意地绪语、希伯来语都是阿拉伯语的近亲。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立的很强生命力的民族,从阿拉伯人中分离出来,宗教的作用非常大。而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两个宗教之间的斗争,特别是当犹太人成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这一点上,是伊斯兰教徒无法接受的。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地位非常特殊。所以巴勒斯坦建国,有一个不愿意退让的条件,就是以耶路撒冷为都,而这也是以色列无法接受的。去年以来以巴关系的急剧恶化,正是在双方就耶路撒冷地位上谈判僵持之际,沙龙闯进阿克萨清真寺引起的。我发现网上对以巴问题的争论,多围绕着是否正义、土地所属权等,事实上宗教冲突才是以巴冲突的焦点。也正因为宗教圣地的缘故,欧洲各国普遍同情巴勒斯坦,而没有都跟着美国走。

报道明天的新闻的我,只有三种可能:

一、如果我不是凡人,那么我是预言家;

二、如果我是正常的凡人,那么我是骗子;

三、如果我是不正常的凡人,那么我在胡说。

时代论坛

以色列复国的历史知道吗?

北京时间1月15日21点30分,2019亚洲杯小组赛B组最后一轮的两场比赛同时进行。卫冕冠军澳大利亚迎战叙利亚,约旦对阵巴勒斯坦。赛前,约旦两战全胜积6分,澳大利亚积3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各积1分。

比赛第93分钟,澳大利亚上演绝杀,罗基奇接队友倒三角传球,调整后左脚打出世界波!3-2,澳大利亚绝杀叙利亚!

这样一来,巴勒斯坦上升到小组第三,而积1分的叙利亚则彻底无缘小组出线!比赛哨响后,叙利亚球员们纷纷瘫倒在地!

—九四六年,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犹太人,争先恐后地潜回故土。虽然此时的英国工党拒绝犹太人移入,但偷偷潜入者却达十一万三干之众。

犹太难民果然像潮水般涌入巴勒斯坦,一九四七年九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案”,允许犹太人有立足之地,但为阿拉伯各国坚决拒绝。

英国当局为继续维持殖民统治,也将成批的犹太人拒之门外。于是一场反英护民的游击战发生了,最后连英军的总部都被游击队炸毁。

在犹太人不断的军事反抗面前,联合国终于以多数票通过,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托管权;并命英军必须于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前全部撤离。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宣布立国。

扩展资料:

立国之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总人口虽达65万左右,而阿拉伯人在此地却有120万之众,加上临近阿拉伯国家的三千万人口,许多人怕新生之国夭折。

果真在以色列复国之后数小时,阿拉伯联军从四方进攻这个新生小国,说要一举将犹太复国主义者消灭在襁褓之中。

阿拉伯人要消灭以色列人,但每次战争阿拉伯人都以惨败告终。此后同阿拉伯国家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实际控制面积不断扩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色列